7月10日|赓续千古文脉 书写水利华章

享誉海内外的历史文化名城——泉城济南,泉水工程体系至今延续千年而历久弥新;泰安东平,素有“江北都江堰”美誉的“运河之心”戴村坝饱经600载风雨仍岿然不动;滨州博兴,打渔张引黄灌区历史曲折而辉煌,向世人展示着山东人民变 “害河”为“利河”的艰辛探索和伟大壮举…… 

  山东治水历史绵延悠久,遗迹遗存众多,治水人物辈出,水文化精神内涵丰富。近年来,山东省水利厅紧紧围绕文化强省建设目标,把水文化建设作为治水兴水重要内容,培根铸魂,厚植文脉,以“六个一”为主要抓手,致力于优秀传统水文化保护、传承与利用,取得显著成效。 

  聚焦顶层设计 制定“一个规划” 

  山东省水利厅坚持高标定位、高位推动,注重加强顶层设计,将“文化铸水”作为“六水共治”重要原则之一,同步推进规划编制、遗产认定、风景区建设、史志修撰、水情教育、水文化宣传等工作,成立由厅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的水文化工作领导小组,省水利厅与省委宣传部等四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建立工作机制,全面加强水文化建设组织保障。立足山东水文化建设现状,在发布《山东省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2023-2025年)》的基础上,启动编制《山东省水文化建设中长期规划》,聚焦“十个一”总目标,积极推进水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积极筹备成立山东水文化学会,加强培训交流,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开展多期“水利大讲堂”,系统讲解山东水利史、优秀水文化等,进一步凝聚共识、推动发展,打造一支专业化人才队伍,为水文化挖掘保护与传承弘扬奠定扎实根基。 

7月10日|赓续千古文脉 书写水利华章

  聚焦活化传承 认定“一批遗产” 

  山东省境内,济宁金口坝、德州武城陈公堤……如一颗颗散落在齐鲁大地上的水利明珠,熠熠生辉,光耀夺目,默默诉说着千百年来齐鲁儿女治水兴水的艰辛历程。 

  为加强水利遗产保护传承、合理开发利用,山东省稳步开展省级水利遗产认定评价和管理工作,今年印发《山东省水利遗产认定标准及管理办法(暂行)》,实现水利遗产认定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办法一经发布,全省各地积极响应,20余处水利遗参与首批水利遗产申报遴选。首批省级水利遗产目前已通过专家审查,近期将予以公布。今年,山东省水利厅还联合中国水利科学研究院,启动开展全省水利遗产调查,计划年内编制完成《山东省水利遗产名录》,建立山东省水利遗产数据库,建立省级水利遗产管理系统,聚焦活化利用,发挥彰显历史治水智慧、弘扬传承水文化的独特作用。 

  此外,山东省水利厅还积极配合有关单位实施《中国禹迹图》编印出版项目,完成山东境内19处大禹遗迹遗存等核实认定工作。下一步,将深入挖掘、研究、提炼水利遗产蕴涵的历史文化内涵,积极创新传播方式,讲好历史文化故事,进一步做好水利遗产保护利用与传承弘扬工作。 

  聚焦主题主线 出版“一批丛书” 

  书籍是水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山东省聚焦治水兴水历史进程及取得的伟大成就,挖掘水利历史文化,荟萃水韵书香,汇编系列丛书。联合开展山东历史著名水工程、治水人物、治水传说征集活动,在《大众日报》开设“鉴古开来,水发兴鲁”专栏,结集出版《水越千年韵齐鲁》一书。组织开展山东古井名井资料征集,对舜井、墨泉等101处古井名井进行实地走访,编纂印刷《山东省古井名井档案》,向世人呈现具有独特文化魅力和历史、艺术审美价值的古井荟萃。自去年以来,编纂完成19万字的《黄河从这里入海——山东黄河文化记忆》,近期即将正式出版。本书以黄河为轴,时间为经,空间为纬,从独特之河、工程之河、生命之河、生态之河、文化之河等视角,描绘出一幅形象生动、波澜壮阔的黄河历史画卷。深入推进省市县水利志修编,编辑出版内容翔实、系统全面、规范严谨的水利志书10部以上。其中,《山东省志?水利志(1986—2005)》,被省委党史研究院评为优秀志书;《济南泉文化丛书》《大汶河志》《德州水利志》《峡山潍水文化撷趣》等多部水文化著作问世,聊城市水利局出版《聊城市水利志》《聊城水利大事记》,聊城大学出版《山东水文化》,济南大学编著《水与齐鲁文明》等书,对山东省水文化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介绍。 

  “新中国成立后,省水利厅先后完成了两轮水利志书编修工作,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目前正在启动第三轮修志前期准备工作,争取出版一部资辅当前、存鉴后世、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志书。”山东省水利厅副厅级干部赵振林说。 

  聚焦宣传推介 开展“一系列活动” 

  紧密结合全省水利现代化建设中心工作,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水文化活动,向社会讲述“水文化故事”,传播“水文化声音”,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宣传推介,让水文化更接地气、聚人气、有灵气。为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入挖掘、弘扬、保护黄河水文化,今年4至5月份,山东省水利厅联合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厅和山东黄河河务局组织开展“弘扬水文化 沿黄水利行”媒体采风活动,邀请中央、省、市级主流媒体赴沿黄一线,实地采访黄河流域山东段文化传承新亮点、治黄兴水新成效、生态水利新变化,用镜头和笔触讲好山东黄河水文化传承故事,发布各类宣传报道近百篇,让黄河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下一步,省水利厅将持续推进‘水工程+水文化’战略,将水文化理念融入水利建设全过程,提升水工程文化品位,增强水利行业软实力。”山东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崔培学介绍说。“深入实施‘水文化+旅游’,以水利风景区为依托,推出一批精品旅游线路,打造一批具有水利特色的文化廊道和观光廊道。” 

  聚焦亮点特色 打造“一批精品” 

  “运河之心”戴村坝,犹如一条巨龙横卧在大汶河上,开启着京杭大运河的生命之门;古代水利枢纽工程堽城坝,虽历经千年,几易坝基,至今仍发挥着拦水、泄洪、交通等作用;河道总督衙署,明、清两代治河名臣潘季训、靳辅、张鹏翮、林则徐等均曾在此任职,见证了几百年来河道管理的兴替变迁…… 

  千百年来,山东境内的黄河文化、海河文化、淮河文化、运河文化、泉水文化以及不同地域的水利文化,构成了色彩斑斓的山东水文化图谱,留下了丰富的水文化遗产。山东省以黄河、大运河、引调水灌溉工程等为重点,聚焦打造一批精品亮点工程,充分利用水利遗产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优势,有计划地推选一批代表性水利遗产申报“世界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国家水利遗产”,逐步建立起山东重要水利遗产名录体系。其中,戴村坝作为大运河申遗的重要节点工程,先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和首批国家水利遗产复核名单;济南泉城正积极开展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 

  聚焦载体建设 搭建“一批平台” 

  近年来,山东省水利厅坚持水文化建设与治水实践相结合,大胆创新,丰富形式,逐渐形成布局合理、种类齐全、特色鲜明、规模适度的多层级水情教育基地体系,为水文化传承弘扬提供平台支撑。目前已建成戴村坝、沂蒙水利建设展览馆、大沽河博物馆等国家级水情教育基地6处,建成省级节水宣传教育基地24处、节水型高校76所,以及聊城运河博物馆、滨州水文化馆、寿光水利发展馆、沂水县移民史展览馆、昌乐高崖水库陈列馆、安丘河湖长制展示馆、文登米山水库文化馆、临沭导沭整沂纪念馆等一大批水文化研究展示场馆场所。全省累计建成国家级水利风景区96处,数量居全国首位。 

  “下一步,省水利厅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关于文化强国建设战略部署,坚持以‘文化铸水’‘文化兴水’为导向,统筹做好山东水文化文章,打造‘水润山东’‘水美山东’‘水兴山东’等独具齐鲁特色的水文化品牌,为推动山东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文化引领和精神动力支撑。”山东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黄红光表示。

相关新闻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关注我们